http://www.chinapress.com.my/node/308397
About my group CEO, CC Puan
20歲負笈美國、24歲畢業和創業,上市公司綠馳通訊掌舵人潘振祥在25歲,就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。
但對潘振祥來說,若沒有故鄉的榴槤園,就沒有今天的他……
綠馳通訊(GPACKET,0082,主要板科技)董事經理兼總執行長潘振祥,對榴槤有份情意結。
從小在膠園長大的潘振祥,在13歲以前家里沒有水供跟電源,在這樣“原始”環境下長大的他,后來卻在矽谷闖出自己的春天,並且回流大馬。
潘振祥20歲到美國讀書並發展事業,再從矽谷回流大馬。
作為家中么兒,他深得父母疼愛,父母當年為了讓他繼續深造,更賣了家里唯一的榴槤園丘,籌措資金讓他到美國讀書。
“我是很幸運的,家里有10個兄弟姐妹,我是家里最小的,也只有我一個有機會上大學,也是托榴槤之福。”
“所以我常對同事說,若不是因為榴槤,我就不能到美國讀書,就不會創辦綠馳通訊。”
他笑說:“所以我們對榴槤是很感恩的。”
他接受《中國報》專訪時透露,為了紀念這段榴槤的故事,綠馳通訊每年都會在首個榴槤季節舉行“榴槤節”,讓公司上下大飽水果之王。
畢業已有4000美元收入
潘振祥在大學時期已非常活躍,在教授引荐下,他于1992年畢業時已獲得4家美國企業,委任為東南亞地區的市場營銷顧問。
“我在畢業時,就已經有4000美元(約1萬2200令吉)的薪水進袋,那時是很不錯的收入。”
潘振祥留洋前答應過媽媽,會在讀完書后回到大馬。
畢業后,他並沒有直接留在美國發展,卻在東南亞一帶從事市場營銷工作,累積了不少經驗和財富。
儘管行銷和諮詢業務做得有聲有色,但母親的教誨,讓他決定回到矽谷創業。
“人生里影響我最大的人是媽媽。她是典型的客家婦女,相當能吃苦耐勞,認為工字不出頭,鼓勵我自己創業。”
割膠怕鬼蛇激勵用功讀書
潘振祥生長在比較貧窮的家庭,父母都是膠工。到了13歲,家里才有水電供應。
儘管如此,他卻有個一個難忘的成長過程。
學生時期的他,成績向來名列前茅,原來潘媽媽是背后功臣。
“那時母親跟我說,若考試在班上拿第一名,就不必幫忙割膠。”
由于父母是膠工,兄弟姐妹清晨3、4點就得起床幫忙割膠、拔杯等,回來后才去上學。
“但小時候很怕(割膠)的,到了園丘又怕鬼又怕蛇的……”
所以小振祥就很聽話的拼命讀書,成績好加上自信、愛交友,造就他今日的領導特質。
從小到大,潘振祥都比較樂觀和自信,也喜歡成為團隊中的領袖,讀書時期也常擔任班長或總學長,十分活躍。
“可能我住的地方很小,才數百戶人家,學校也才百多名學生。那時我也是總學長。”
“但從小到大,我很享受與朋友在一起,創業也好、共事也好。至今公司有很多中學、大學時期的朋友。”
13歲才有水電供應
從小到大,再從國內到國外,潘振祥的適應力相當強。
他的童年在柔佛州陳永園度過,到時只有黃泥路,家里也沒有水電供應。
直到13歲,他家才從園丘搬遷到附近的三合港。由于大哥在關丹經商,所以中學時期是在關丹度過的。
中學畢業后,潘振祥面對兩個抉擇,一是進入馬來亞大學的中文系,若要往商業發展,就得到美國深造。
母親的循循善誘,加上大學與週遭環境的各項啟發,讓他明白若要真正累積財富,創業與經商仍是必經之路。
就這樣,他選了留美深造。
第一桶金來自中國
潘振祥事業雖在美國萌芽,但人生中第一桶金是來自中國。
他在創業初期從事市場營銷顧問,后來開拓中國商機並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0萬。
憑藉這些財富,他返回美國矽谷從事高科技產業,為今日的綠馳通訊奠下根基。
潘振祥透露,由于大學教授于90年代初在中國有擔任一些顧問工作,他也幫忙做一些翻譯和研究助理工作,藉此看到了中國的發展潛能。
他畢業后為美國公司從事市場營銷顧問工作,在累積了一些財富后,他到了中國發展,也做了不少投資。
“我25歲就賺了人生中第1個100萬,大概29歲再賺了第一個1000萬……都是在中國賺的。”
后來他帶著累積得來的這筆財富,重新返回矽谷投資,正式踏上創業之路。
搭不上互聯網早班車
潘振祥一開始在矽谷是從事電腦零配件營銷,把中國製造的配件銷售到美國。
那時互聯網正興起,但他並沒有搭到互聯網這一班車,卻看到互聯網下一個趨勢,將是流動(mobility)科技的商機。
因此,他和大學時期的數名朋友,集資1500萬美元(約4575萬令吉),創辦了綠馳通訊。
但不到2年,這筆錢就已經燒得差不多了,不巧的又遇上了科技泡沫破滅。
“我們原想產品和技術開發到一定程度后,可吸引創投基金注資。但科技泡沫破滅、燒了1500萬美元后,我們知道,2至3年內應該難有資金再進來。”
由于大勢已去,一眾股東和董事在開會商議后,原已決定關掉業務,但一次偶然機會與省思,改變了所有局面。
不想讓整村人失望…
在決定關閉公司后,創辦人之一的潘振祥負責善后、通知公司同事。
就在他要宣佈這個消息的前幾天,他和一些同事外出用餐,回程時負責駕車的中國籍工程師慨嘆,要來美國讀書並不容易,因為不是一家人的事,而是一整村的人籌錢才能來到美國。
但美國科技業經濟不景氣,公司也沒有新資金流入,這名工程師感嘆,一旦公司倒了,就不能在海外光宗耀祖,讓整村人失望了。
這一席話讓潘振祥感同身受,醒覺原來要關閉企業,並不只是一個商業決定,卻會影響所有員工甚至下半生的命運。
因為不少同事是拿工作簽證在矽谷,一旦被裁退,沒有工作簽證,就得離開美國。”
危機成轉機返馬主攻亞太市場
一念轉變,讓潘振祥重新檢討關閉公司的商業決定,並檢視公司的科技、未來計劃等。
“我花了1個多月時間重新規劃和估計,發現公司未來前景其實很有潛能,只是沒有投資者願意進來。”
于是他決定變賣在中國的資產,把個人財富重新投入公司,當時約投入逾1000萬令吉。
剛好大馬多媒體超級走廊(MSC Malaysia)到矽谷訪問並招兵買馬,對方也鼓勵潘振祥回馬發展,並可能獲頒研究補助金。
天時地利下,他決定以個人財力繼續支撐公司營運,並在2001、2002年間把總部、研發團隊遷回大馬,只保留一個最尖端高科技的研發團隊在矽谷。
除了這支負責最高端、精細科技與專利研發的矽谷團隊,綠馳通訊目前在全球有3大研發中心,分別位于總部吉隆坡、中國上海和台北,負責科技開發。
潘振祥在2002年正式回到大馬,並把公司業務專注在亞太地區。
“我算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發展的,90年代就對中國市場有所涉獵,從幫助教授做研究,到后來投資中國等,所以把市場主力放到中國。”
2004年,綠馳通訊業務取得一大突破,獲得中國的中電興和聯想公司的合約,貢獻不俗獲利。次年,該公司更掛牌馬股。
居安思危朝服務供應商前進
潘振祥返馬發展,再到綠馳通訊掛牌馬股,一路走來也不算是苦盡甘來。
“上市首幾年公司算是一帆風順的,股價從55仙的發售價不斷飆升到超過7令吉,市值更在2007年攀到27億令吉的高峰。”
隨著投入WiMAX業務以多元化收入來源,不少基金經理陸續撤出,綠馳通訊的股價也一再下滑,昔日“股市瑰寶”光環不再。
在決定投資WiMAX業務之前,綠馳通訊約90%營業額來自中國,若中國市場出現任何變化都會構成獲利風險,衝擊公司。
居安思危,潘振祥和管理層早在2006年開始物色可持續發展的業務計劃,剛好政府為4G WiMAX執照招標,公司就此拍案,朝服務供應商前進。
儘管公司業績因龐大投資而蒙虧,但截至去年12月底第4季,綠馳通訊淨虧已從8618萬令吉,大幅收窄至2989萬令吉。
營業額亦按年增長34%,至1億5600萬令吉。
潘振祥指出,公司去年12月份已錄得利息、稅務、折舊與攤銷前盈利,是投資WiMAX業務以來首次獲利。
他有信心,WiMAX業務臂膀P1網絡將在年中取得利息、稅務、折舊與攤銷前盈利,屆時投資者信心也將陸續回籠。
金融風暴80%財富化灰
潘振祥年紀輕輕就已賺得高收入,但成就感來得太早,經歷的挫折也可能更多,或比別人更早體會。
詢及人生中最大挫折時,他坦言,曾經歷好幾次難忘的挫折,尤其創業首幾年會比較艱苦。
“但那時不覺得苦的,負擔和公司規模不大,但苦在要找一個可以持續的商業模式。”
但真正讓潘振祥首次有危機意識的挫折,還是2000年的美國科技泡沫破滅。
另一個叫他難忘的經歷,竟是投資“燒傷手”。
“年少氣盛時,我也投資股市。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一來,就燒到了。那時7到8成的財富就這樣化為烏有。”
當時除了馬股,他主要投資亞洲如香港股市,但皆蒙虧收場。雖然當時他沒有賠上全部身家,卻是一個很好的教訓。
“至少讓我明白,投資一定要考量宏觀經濟因素。”
儘管曾投資股票失利,但潘振祥相信,只要選對公司,股市仍是很好的長期投資場所。
“我現在仍有投資股票,最大的資產當然是綠馳通訊。”
椅子論4大支柱 事業家庭健康朋友
要在同一時間內兼顧事業、家庭、朋友和健康,對潘振祥來說並不難,在他的“椅子論”下,這4大支柱可說是應對得游刃有余。
他很明白,努力工作、奮鬥的最終目標,都是為了自己可以快樂。
“要追求快樂,事業、健康、家庭和朋友,就像椅子的4個腳,缺一不可。”
他強調,即使工作再忙,但不管多少,這4大支柱最好每天都兼顧一點。
他指出,儘管在人生中的分配比重可能不一樣,但最重要每天或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中都能兼顧一些。
“像我在工作天平均工作15至16個小時,有時回到家已夜了,與太太可能只聊5到10分鐘,雖然不長,但都會爭取時間溝通。”
週末留給家庭
他也會在工余、下班時間與朋友聚會,每週到健身房3至4次。
儘管辦公室內擺著一套高爾夫球具,但打高爾夫球要花的時間更多,所以忙碌的潘振祥一般選擇健身房內的跑步機。
“到了週末,時間肯定是留給家庭和運動的。”
財富非最大追求
西方富豪一般對財富抱持不同看法,潘振祥認同說,一旦企業上了軌道,除了財富,還有其他因素是更值得考量的。
“大部分企業家到了某個階段,尤其資訊科技業者一旦成功,財富的累積與成長會更快,相對下可能不太看重財富。”
他相信,這也是大部分企業家會經歷的過程,即一旦滿足了生活和需求后,財富已不再是向前衝的最大驅動力。
他本身在賺到第一個1000萬后,獲利與回酬已不是最大考量,反之,企業可達到的成就與貢獻,以及從中可創造出來的差異性等。
不把財富留後代
談起家庭理財,潘振祥與太太各有各理財,但不考慮把財富留給下一代。
他透露,會根據家庭需要,例如孩子未來與教育的資金需求,作出不同的規劃與金錢分配。
他認為,只要確保不同分配具備基本保障就足夠了,並不相信把財富留給下一代的那一套道理。
“我也不預期孩子來承繼事業。我相信孩子若能幹的話,不必留財富給他們;不能幹的,更不必留。”
今年43歲的潘振祥,與太太育有3個孩子,第一個孩子在2000年出世,今年也已12歲了,最小的孩子才數個月大。
美國夢啟發創業
潘振祥在大學時期比較活躍,也擔任大馬學生會會長、參與大學的協會和企業家創意中心等,有機會與微軟聯合創辦人比爾蓋茨、戴爾(Dell)創辦人米高戴爾等人見面。
這些人物的創業精神,以及看到週遭創業家的成功和“美國夢”的實現,為他帶來很大的啟發。
他直言,即使是默默無聞的一個人,但只要有適當業務,就不難獲得美國的生態系統和創投基金支持。
不過,潘振祥並非一開始就立志朝資訊科技業發展,本身對金融和資訊科技昂有興趣,因此大學時也雙主修這兩門課系。
“幸運的是,我剛好可學以致用,畢竟有金融背景對經營科技公司非常重要。”
呵呵~很快手哦~呵呵~
ReplyDelete故事很长~
ReplyDelete赞
ReplyDelete